在比较荒芜,半是戈壁的草场也能采食,这都是绵羊比不上的优点。绵羊的话,草场能养的数量有限,多了就会把草原吃秃,那来年可就找不到饭辙了,大家就都得到别的部落那里讨饭去。

但是,自从有了羊毛买卖,这两种羊受欢迎的程度就完全反过来了,虽然绵羊的体格比较大,食量也大一些,但一只羊产的羊毛,是山羊绒的几倍,如果说是产肉,区别还没那么大,一说到羊毛,那绵羊可就全面胜出了,不管还信不信佛,反正各家现在都养起了绵羊,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个像萨日朗一样的孩子,懂得拼音,闲来无事就朗读着《养羊手册》,教长辈们怎么计算羊群该保持的数量,怎么撒苜蓿种子,怎么给绵羊备料,该怎么在过冬草场储备干草,怎么剪毛……总之,和养羊有关的一切,在这本手册上似乎都有指导。

哪怕是满珠习礼,都意识到了这本手册的意义,他很想要拥有一本,但却暂时无法做到,因为这东西各家也只有一本,舍给他们,牧民自己就没有了,而且科尔沁人上路,很少有人会带笔墨,他们就是想抄录也抄录不了——更而且,他们没人认得拼音啊!

这下,连满珠习礼都很想学习拼音了,他们也很好奇,这些牧民家庭是怎么学会拼音的——难道是老师让人来教他们的吗?

答案让人吃惊,却又那么合理:不是让人来教,而是这些牧民家庭里出人去边市学习,买卖羊毛的商人,在回程时可以携带孩子们去边市,只要家里自备马匹就行了——这对牧民来说还是很轻松的。

这么做,有很多好处,一方面,羊毛商人路上就有人可以差使了,也能更好地装卸货,保证了商队的安全——牧民当然不会来抢这个商队了,自家的孩子还在里头呢;另一方面,因为去的人很多,又是认识的商人,多少都沾亲带故,牧民也能放心自家的孩子,不至于担心他们被拐走了去做台吉的奴隶。

而且,送去之后,大概学到下一次商人来收羊毛时,机灵一点的孩子,不但会看拼音了,能带回来一扎扎宝藏一样的册子,而且还会说一点汉话,对边市也熟悉一些,那么,等他们的年纪大起来之后,起码就多了去边市干活这条出路走了。

“原来如此,我就说,为什么萨日朗会读拼音!”

积累的疑惑也终于获得了解答:

章节目录